新挑战、新探索、新思考——发展研究中心举行2023年业务交流会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香蜜湖畔,共话新思。

2023年10月19-20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第十三届业务交流会在规划大厦201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业务交流会以“新挑战、新探索、新思考”为主题,9个部门的20位同事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思考,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干货满满、亮点纷呈的学术盛宴。

本次业务交流会共分战略引领、实践创新、存量发展、数智赋能四个单元,分别由邹兵、周劲、汪友结、罗罡辉四位总师主持。交流题目继续采取员工票选的方式确定,与员工需求高度契合,也体现了中心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20个交流项目涵盖了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发展规划、详细规划、海洋发展、更新整备、市政交通、城市安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领域,集中展现了过去一年多中心各部门丰硕的研究成果。

戴晴主任首先致开幕辞,她指出,变化和挑战成为了我们的新常态,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规划体系改革深入推进、深圳城市发展转型,都对我们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致辞中,她对中心全体员工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更加关注宏观策略;二是更加关注城市难点热点问题;三是更加关注精细化的政策研究;四是更加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单元:战略引领  主持人:邹兵总师

1.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 谭如诗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完善我国城镇化总体格局的关键环节。把握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围绕都市圈跨市资源配置难、跨界地区协调难等问题,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重点内容:共谋发展,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生态型”的空间格局,建设更有质量的都市圈;同守底线,构建“绿屏蓝带、三廊三心多脉”的生态安全格局,完善能源和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安全的都市圈;系统布局,形成“平台引领、廊道集聚、网络组织”的创新空间格局,完善都市圈“一小时”出行网络,建设更有效率的都市圈;服务共享,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通山达海的区域游憩网络,建设更有温度的都市圈;协调边界,针对跨界地区提出协同策略,探索机制创新,建设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规划期总量管控机制研究/总体规划和资源利用研究所 吴倩莲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规划期总量管控机制研究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按规划期实施总量管控模式,建立符合深圳城市发展实际、更加灵活自主的用地用林指标管理体系,对于破解深圳空间发展难题,提升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级,更好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其他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指标管控提供“深圳样本”。

3.空间模拟之轨道交通与城市结构匹配关系分析/数智规划实验室 周青峰

城市交通在塑造和反映城市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其空间互动的长期影响仍然是一个挑战。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网络结构的适配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深圳为案例,首先选取2015和2020两个年份,构建了公共交通容量网络和居民出行OD网络。然后基于容量网络社区结构与出行OD网络社区结构一致性的理想原则,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两种网络特征空间失衡指数,最后对公共交通发展与深圳居住就业空间匹配关系及变化做出评价。

4.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综合交通所(交通仿真实验室) 张道玉

该项目是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大专项规划,是指导深圳面向2035年交通发展的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约束性作用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是统筹和协调各类交通规划、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以到203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畅联可达、智慧共享、绿色人文、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可持续交通典范城市为目标,提出打造内外循环的全球枢纽、构建轨道上的湾区核心、塑造低碳绿色的出行典范、树立物流服务的城市标杆、创建智慧交通的全球先锋五大战略方向及具体策略路径。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5.深圳市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监理/总体规划和资源利用研究所 郑沁

深圳率先探索建立分区规划审查监理服务工作,是落实自然资源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划编审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持续推动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频共振,推动分区规划工作有序、高质量开展的实践需要。分区规划审查监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分区规划编审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持续召开市区总体规划沟通会,向各区布置了一系列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下达了重要规划指标并下发了阶段性基础数据等,提升了分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在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工作方案基础上,细化深圳市分区规划审查报批流程和时间节点要求;研究制定分区规划编制、规划传导和审查入库等技术文件,开展10个分区规划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技术审查工作,为分区规划审查报批工作奠定了基础。

6.破解海铁联运发展困境一一深圳市平盐铁路改造规划/综合交通所(交通仿真实验室) 邓晓庆

疏港铁路规划建设是全方位优化提升海铁联运体系的有力契机和关键抓手。以平盐铁路改造为例,重点分析港口以近距离货源为主与传统铁路运输特征、城市高密度开发与铁路布局、铁路设施与运输能力、衔接组织模式与综合运输效率等海铁联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构筑“铁路+近远距离内陆港”体系模式策略,协调海铁联运与城市发展融合的通道布局策略,创新集约用地和高效运作的站场布局策略,优化完善一体化的设施布局、运营主体、组织模式及形成高效的运营组织策略等,系统性提升海铁联运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港城协调、集约用地、节能减碳、经济可持续。

第二单元:实践创新  主持人:周劲总师

7.双湖一体、三城联动,打造湾区科创山脊一一石岩湖科创城综合发展规划系列/详细规划一所 安忻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深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环节。石岩南北毗邻西丽、光明等创新源头,发展区位优越,产业实力强劲,自然山水优美,由此,宝安区政府启动石岩湖科创城综合发展规划,以期发掘、激活石岩潜在价值,促进其与光明科学城、西丽科教城及周边融合联动,打通我市创新—转化—量产的全链条各环节。规划针对片区短板,提出空间营造、创新互动、亲山掬水、外达内通、配套完善五大策略,部署十项行动计划,发掘了石岩对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价值,探索实践了特色科创城配套体系的构建,全面深化了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及行动计划,逐步建立了面向施政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现已成为指导石岩科创城后续发展的重要规划依据。

8深圳市重点海域详细规划的编制探索/详细规划二所(海洋规划研究室) 翁锦程

深圳海域详细规划是深圳海域具体项目审批的规划依据,也是深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两级三类)中确定的详细规划类型。海域详细规划主要包括10部分内容:编制范围、现状调查及评估、规划传导与协同、目标及定位、生态保护、安全防灾、海域利用、公共设施、交通市政和陆域指引。海域利用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域利用管控,单个或多个海岸/海洋工程须整体进行规划预论证。编制审批流程主要包括现状调研、规划方案编制、主管部门审查、方案公示及公示意见处理、建环委审议、市政府审批、发布。深圳的海域详细规划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海洋精细化管理做出深圳示范。

9.罗湖区重要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研究/市政规划所(韧性城市研究室)晏宇潇

在国家大力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空间紧张的先天约束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市政承载力挑战,罗湖区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罗湖区重要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研究》以“安全、提效、可行”为原则开展工作,促进区内市政设施的实施落地和高质量建设,提升市政系统服务水平。研究结合重点区域的发展契机,分析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以规避实施问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进行实施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指引和建议;形成规划新改建市政基础设施台账,针对28座市政场站和7条现状高压架空线制定空间提效行动计划,并筛选4处2023年度实施试点,打造高质量示范样板。

10.光明湖碧道详细规划/详细规划二所(海洋规划研究室) 赵阳

光明湖碧道是全市核心骨干碧道“五河一湖”中唯一的湖库碧道,承载着保障公明水库水源安全和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双重使命。《光明湖碧道详细规划》以打造湖库型碧道建设范例、大湾区都市郊野游憩典范和光明科学城蓝绿客厅为目标,对碧道的选线、设施的规模与布局、生态修复工程、管理措施、用地功能的调整进行了系统性安排。在保障水源安全的前提下,完善了片区的慢性系统,提升了片区的游憩体验,保障了碧道在生态敏感地区依法依规的实施。

第三单元:存量发展 主持人:汪友结总师

1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整备规划传导管控机制研究/国土空间政策研究所 王琪

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四梁八柱”顶层设计背景下,深圳市开展了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各层级改革实践探索。土地整备规划作为面向实施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存量用地空间布局和用地开发的法定规划之一。本课题围绕详细规划层级的实施管理意图,研究“法定图则—土地整备单元规划”规划传导机制,精细化设计主导功能管控规则、规划容积台账管理规则等,充分落实上层次规划对于土地整备单元规划在传导要素、管控规则、管控强度等方面的指导和管控要求,确保土地整备规划对上精准传导上级规划意图,对下有效指导用地开发实施。

12.深圳市重大民生设施土地整备五年实施规划与行动/国土空间政策研究所 刘永红

为更好地落实民生“七优”目标,推动中小学、高中、医院、养老、重大文体设施等民生设施的规划实施,开展了深圳市重大民生设施整备五年实施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该项目对于“十四五”期间亟需解决的教育、医疗、养老设施用地需求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十四五”期间民生设施土地整备项目库,理清未来五年重大民生设施的土地整备重点任务,以“五年实施规划”+“年度项目台账”的形式,形成滚动实施机制,指导了2021、2022、2023年的土地整备计划中民生整备项目库的制定,推动计划创新,实现了对民生设施的精准整备。

13.深圳市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

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 陈小妹

低效用地再开发是深圳协调经济大市、人口大市与空间小市矛盾的重要平台,也是破解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与新增土地资源不足矛盾的重要抓手。深圳市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低效用地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识别了全市低效用地潜力;结合各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项目推进情况,总结出新时期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六大再开发策略,并针对性的提出空间解决方案。六大策略包括:优化城市空间格局、重视空间统筹能力、提高居住空间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护生态历史传承、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4.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续期制度研究思路与进展/总体规划和资源利用研究所 李欢洲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问题事关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事关居民和企业财产预期的稳定性,事关存量时代城市空间再生产的可持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到期土地的增多,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程度将快速上升。深圳作为最早探索国有建设用地有偿有期限使用的城市,到期续期问题相较其它城市显得更为迫切和复杂。经过逾10年的研究,深圳在续期条件、年期、费用等政策堵点、难点上积累了较为全面的成果,为自然资源部的数次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圳将持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国有建设用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制度“最后一公里”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单元:数智赋能 主持人:罗罡辉总师

15.城市生态空间勘界定标技术探索/生态和资源监测研究所 孙莹莹

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是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保护空间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深圳市生态保护空间勘界定标工作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技术探索:一是融合智能算法和新型测绘技术,结合多源时空大数据汇聚-融合-应用流程构建“优先级综合评价-定标点智能提取-典型场景分类-多场景勘界校核”勘界定标工程体系;二是引入并改进Douglas-Peucker算法,建立多目标约束的标识点位跨尺度选取技术,实现形态偏差与点位数量双重约束下的标识点位最优解求取;三是提出勘测作业模式导向的典型场景综合评价分类模型,结合倾斜摄影、激光雷达等新型测绘技术构建多类典型场景下标识点位高精度校核解决方案。

16深圳市国土空间风险评估和管控体系研究/市政规划所(韧性城市研究室)李盈宇

灾害风险评估和管控是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工作。深圳是典型的高密度超大城市,致灾因子和灾害种类多,承灾体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难度大。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风险评估和管控体系的探索研究,收集分析了“多部门、全灾种、多类型”风险资料,识别了影响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灾害风险;探索构建了“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分级分类的风险评估体系;提出规划部门和应急部门“双统筹”的规划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以适应风险、减缓风险和规避风险为重要手段,强化规划源头风险防控,构建了以风险区划为核心的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以建设项目为抓手,明确重要规划审批节点的主要审查内容和要求。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7深圳市义务教育设施承载力评估研究/详细规划一所 周丽娟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上承接高中教育,向下衔接学前教育,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做为空间治理的主责部门,我局始终坚持义务教育用地优先保障,为学有优教目标的实现提供空间保障。深圳市义务教育设施承载力评估研究项目以详细规划一张图系统为平台,研究义务教育学位供需测算标准,实现详规层面义务教育学位供需测算方法标准化、测算过程系统化和测算结果可视化,为义务教育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18.实景三维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思考与实践/生态和资源监测研究所  胡炜

实景三维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对实景三维产品供给体系、自然资源管理三维转型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现阶段实景三维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规划成果三维展示、建设项目选址论证等方面开展了实景三维应用实践。实践表明,实景三维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有效推动时空大数据与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促进自然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以数据换空间的目标。

19.新时期深圳市客运交通特征研究/综合交通所(交通仿真实验室)郭莉

基于人口、建筑和出行数据,多尺度分析新时期城市客运交通特征,识别客运交通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从一体化视角下的都市圈、轨道交通与用地一体化、公共交通一体化开展评估分析,并提出规划对策与建议,为相关规划编制、交通政策制定、城市精细治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20.人工智能及其在中心的应用探索与展望/数智规划实验室林勇军

2022年美国OpenAI公司正式发布ChatGPT语言大模型,从而使人工智能及应用话题火爆全球,如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应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心也需拥抱时代变革,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法和应用场景。报告首先从应用角度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一般应用流程;其次结合中心实际需求探索研发了两类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包括遥感影像人工智能解译系统和基于语言大模型的本地知识智能系统,其中遥感影像人工智能解译系统可实现影像变化检测、场景分类、目标识别、图像分割和道路提取等功能,基于语言大模型的本地知识智能系统实现将本地知识文档与语言大模型的链接,从而实现对本地专业知识的智能问答;报告最后对人工智能在中心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最后,戴晴主任对业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随着深圳城市发展和管理要求的变化,中心的研究工作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是传统空间规划的占比进一步下降,政策研究和规划实施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对规划的可实施、可传导、可落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都市圈、国土空间、交通体系等宏观规划不断深入的同时,市政、交通、生态、海洋等各专业课题的研究对象更加精细、相互关联更加紧密,对我们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提出更新的要求;三是数智赋能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多项目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心课题研究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变化,政府规划师的角色也更加复杂。她因此勉励大家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拥抱新潮流新技术,勇于探索、积极思考;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乐于与不同专业的同事们交流,互相启迪;要有善于合作的精神,积极开展跨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