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城市文化

韩娇

        5月18日,非常有幸参加了上海同济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这次论坛以“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为主题,除了邹德慈、何镜堂、吴志强等大师非常精彩的主报告外,同时围绕城乡统筹、城市文化、低碳城市、和谐住区、开发区转型五个议题,采取演讲和开放讨论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学术权威和青年规划师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作为此次受邀演讲的青年规划师之一,就所参加的城市文化专场,分享一下其中的内容和一些不成熟的感想。

关键词之一:城市特色

        内容分享:“千城一面”,这个词在本次论坛中被数次提到,也许是被用滥了的一个用于批判中国城市空间现状的一个词,但确实是中国的现实。青年规划师们也试图在寻找一些解决之道。来自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岭南特色设计方法指引》,通过对岭南城市文化内涵及城市建设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三层面、十个要素”的岭南城市设计元素,试图作为新城区城市建设设计的指引,以弘扬岭南城市特色文化。来自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反思》,针对天津创意产业与地方文化脱节的现象,提出要结合天津的文化特色,突出唯一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本人在会上交流的《深圳趣城·美丽都市计划——探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实施的新途径》,项目本身也是试图通过“城市针灸、地点激活”这种不同于传统规划、设计的手段,来打造更有活力、更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从而提升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点感想:城市文化的载体,也许就是城市中有特色的空间吧。“人也好,城市也好,不为生活,为了什么?”城市规划、设计只有通过对空间的设计来邀请人们参与更多的城市生活,才能创造真正有特色的城市吧!

关键词之二:历史保护

        内容分享:来自童明工作室的一个女孩抛出了一个话题,创造文化还是保护文化?当地政府对甜爱路这一改造项目的设想是“田子坊”或“新天地”,而演讲者反对将一息尚存的城市文化转变为充斥着星巴克和西餐厅等休闲消费场所的彻底的商业文化,对目前许多城市建仿古商业街、假古董等现象进行了批判。认为在处理城市历史片区时,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职责就是要去挖掘空间的创造潜力,反对严格地保护,对复古的做法更是严厉地批判。

        一点感想:当前对于历史地段的处理,要么是划一条线说不许动!要么是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在政府、原业主、开发商利益博弈的过程中被高楼大厦取代。因此对于演讲者的观点,个人倒是有些小小的不苟同。1、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有特色的旧村落、城中村、旧厂房被拆除,也许当前,提前保护比创造更为重要。2、对于复古,也许可以多一些宽容。政府做复古,好过一味地拼地标建筑、建摩天大楼。3、对于历史保护,利益实施机制的构建非常重要,否则规划师对于空间的创造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关键词之三:“80后化”

        内容分享:《八零后化----中国城市的历史命运》,很佩服来自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院的这位同行大胆新颖的选题、激情幽默的演讲。作者将“80后”泛指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群体,认为80后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象。据统计,目前在城市中进行流动和迁徙的约有2亿的80后(包括8000多万的80后高校毕业生、在校生,1亿多的80后农民工),这为这一与80前群体有着完全不同所引发的特殊代际重构、文化变革、空间流动必将触发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变迁。演讲过程中不乏对当前教育、医疗、住房体制甚至城中村拆迁等一些制度或社会现象的批判。

        一点感想:“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相信很80后对这段话会有共鸣,“独生子女、拼爹坑爹、松圈主义、宅男宅女、拟成人化、虚拟社会”……, 也许80后被冠以了各种好的不好的符号,也许对现实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不管怎样,对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80后、80后的规划师们会有更多独特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