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我们向香港学什么?

        深圳交警局车管部门公布,粤B号牌车在2月23日已经突破200万辆,深圳迎来了“200万辆汽车时代”。加上外地和每日出入境车辆,深圳汽车数量逼近230万辆的“道路承载极限值”,道路拥堵、停车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迎面而来。深圳该如何应对?

一、汽车“限牌”的困惑

        深圳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大关,这将一个老话题再次摆在市民面前:深圳会不会采取限制汽车上牌的政策?针对该问题,相关部门表示:受国家政策影响,深圳在近期内不会实施限制上牌的政策。

        通过解读我市首部《城市交通白皮书》发现,我市并没有提出“限制机动车上牌”的政策,而是以提高停车收费为近期主要手段,通过设施供应、经济杠杆、行政管理等综合手段引导车辆合理使用、鼓励市民公交出行、绿色出行。《白皮书》第九章专门提出了“引导车辆使用”的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供应交通设施,如:实行差别化停车位供应;采用经济手段引导车辆使用;采用行政手段调控机动车交通,如:扩大货车、黄标车等限行范围,研究重点区域和路段高峰时段限行措施;倡导使用合理出行方式,将大运会期间鼓励私家车“绿色出行、停用少用”的经验形成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小汽车停驶奖励办法等政策。

        那么,在不限制车辆拥有的前提下,仅通过引导车辆使用能否抑制小汽车急速增长,能否缓解目前交通拥堵、停车难等交通乃至城市问题?

二、“邻居”的成功经验

        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弯多坡陡,车多路窄人多……但是,在香港却很少看见车辆堵死、违章停车等现象。这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实行多管齐下的工作思路,从规划、管理、收费、教育等多方面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首先,通过经济杠杠抑制私家车快速增长。养车成本高是香港市民普遍提及不购车的原因。在香港买车,必须缴纳高额首期登记税。以一辆价值50万元的车为例,税额就高达37.25万元。除首期登记税外,牌照费、燃油税、停车费、过路费等都是不小的开销。高额的养车成本打消了许多香港市民购车的念头,这就有效控制了汽车的快速增长。香港运输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港机动车保有量为630281辆,较2010年增加22485辆。同年,深圳新增车辆却高达27.1万辆。

        其次,提供通达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目前香港拥有铁路、电车、巴士、小巴、的士和轮渡多种公共交通工具,每日公交系统载客量超过1100万人次。其中,铁路承担了骨干运输功能,每日载客量约占公共运输总量的37%。铁路网络四通发达,几乎所有繁华商业区和大型社区周边都拥有地铁站。地铁换乘简单,巴士接驳便利,几乎每个车站就是一个公交接驳中心。此外,公交系统规划注重细节,如:香港双层巴士对于各层限载人数,包括站立人数都有明确规定,司机不敢超载;而小巴干脆就不设站位,乘客全部有座。

        再次,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在香港繁华商业区,商场、车站、写字楼之间,往往不乏长廊或天桥连接,行人无需穿越马路就可以安全地穿梭于各种设施。正是这些“蜘蛛网式”的天桥和地下通道将行人与汽车有效分离,从而避免了机非混行、人车抢道的状况。

        最后,重视对市民的教育与管理。香港道路通畅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香港人更遵章守法。香港司机很少会抢道并道,行人也不会乱闯红灯。香港的交通管理水平高,执法力度大。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尤其重视对学生、儿童的交通安全教育。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注重“港人自治”。以停车为例,政府要求业主成立“业主立案法团”(相当于法人组织),“法团”自行管理小区的公共空间,对于违例停车,有权将其锁上或拖走。

        深圳在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交通方式结构恶化、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的背景下,应当借鉴与学习香港的成功经验,结合深圳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应对“200万辆汽车时代”的挑战,实现深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梁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