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年度评估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年度评估

项目资料

项目名称: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年度评估
面积:1997平方公里
获奖: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完成时间:2017.09~2018.08

项目概况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编制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编制人员:姚康、周丽亚、李江、石丹、谭如诗、李永红、邹兵、赵楠琦、王旭、钟浩彬、史宝刚、贺传皎、缪春胜、陈小妹、朱旭佳

项目特点

一、项目背景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于总规实施评估和监测预警的重视,从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完善总规评估机制、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圳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年度评估工作,旨在及时掌握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与规律,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过渡期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探索经验。

二、规划思路

建立“过程式、开放性、全要素”的总规年度评估框架。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支撑,聚焦区域协调、空间格局、产业经济、住房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六大空间板块,贯穿五条路径开展评估,并提出规划管理建议。评估思路上,由传统的“结果式”评估向“过程式”评估转变,注重通过连续年份的数据积累,掌握从规划基期到当前现状的演变过程与规律。评估内容上,建立开放式的框架体系,每年根据实际需求,增补热点领域专题研究。评估对象上,从单一的物质空间要素,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要素交叉分析拓展。


三、主要内容

(一)从跟踪到预警,形成反映城市体征的监测指标体系

以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依据可获取、客观性强、代表性强、体现深圳特色的原则,选取了六个维度35项指标构成监测指标体系,持续跟踪指标年度变化,基于趋势类推法和规划目标对比分析法,将指标按实施情况分为达标、正常、偏离三类。

(二)从二维到三维,揭示存量时代的城市空间演变规律

顺应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运用扩展强度的网格分析、等扇分析,实现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多维空间扩展评估。城市的二维和三维空间扩展无论在速度上、方向上、还是功能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性,立体空间扩展已取代平面空间扩展成为主导特征,未来应加强宏观层面立体空间的管控。


(三)从静态到动态,实现对建设用地的全生命周期监测

通过对年度规划调整、土地供应、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新增建设情况的持续监测,动态掌握城市空间资源“从规划、到供地、到建成”的保障情况。关注各阶段用地在功能结构、空间布局、供给方式上的特征,提前预判总规实施问题,及时调整下年度建设计划。


(四)从数量到质量,关注人本导向的生活空间供需状况

结合不同设施的服务半径标准、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差异,对各类设施开展空间覆盖率、供需匹配度分析。原特区内、外在供需关系上呈现较大差异,原特区外普遍供不应求,应加强“供”的力度;原特区内的供需紧张则是由于公服资源“质”的分布不均引起,应加强“需”的调节。


(五)从产业到行业,探索精细化的产业空间评价路径

依托企业POI数据,细化产业门类,实现细分行业的精准落位和效益量化,开展企业核密度分析、多因子叠加分析、聚类分析,揭示产业空间布局规律。相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原特区外的均衡分布,知识密集型行业高度集聚于南山高新区、坂雪岗地区;商贸服务业依然集聚于罗湖-福田中心,但软件、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则在南山形成新的集聚中心。

(六)从报告到工具,搭建“面向管理、支持评估”的信息平台

实现地、楼、人、钱及各类专项数据的空间关联,建立空间基础数据库。以此为基础,结合规划管理实际需求,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信息平台,支持各板块的评估工作。

四、创新特色

(一)形成了交互式的在线评估机制

体现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的交互式在线评估平台。调查对象中,入驻企业、股份公司、街道办等重点对工业区的配套完善度、行业集中度、经营景气度等进行在线填报与评估;租户、原村民、政府等对城中村的设施完善度、交通便捷度、环境满意度等进行在线评估。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同一利益空间的多样感受与差异诉求,辅助空间效益的综合评估。

(二)开发了智能化的监测预警模块

结合趋势类推法和规划目标比对分析法,将指标按实施情况分为达标、正常、偏离三类,重点识别偏离目标的异常指标并及时预警。开发刚性空间管控模块,可实现对任意空间范围“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刚性管控边界的冲突检测,并智能化生成分析报告,输出检测结果。

(三)建立了定量化的中心测度体系

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和多种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运用核密度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用地、用房、手机信令、POI、企业等多源数据的校验比对分析,识别各级各类中心。探索建立标准化的中心测度指标体系,从功能混合度、就业集聚度、交通联系度、区域影响力、发展潜力值五个维度对各中心进行测评。量化分析各级中心的培育情况,指导中心体系的优化调整。


(四)实现了多层次的报告自动生成功能

依托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市、十个行政区、十七个重点地区等多个空间层次的自动评估,生成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效益、扩展情况的分析报告,为分区规划、重点地区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五、实施效果

(一)健全了总体规划定期评估机制

项目已被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列为年度常规性项目,完善了“年度评估+五年评估”的总规实施评估体系,实现了年度评估从项目编制向长期机制的转化。

(二)提高了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开发的信息平台较好地辅助了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其中的刚性空间管控功能在2017-2018年度的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督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支撑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

关于空间多维管控、中心体系调整、总规实施机制等的重要建议,已纳入在编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开发的空间分析模块,已整体纳入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规划评估”功能。

(四)指导下年度城市建设计划的制定

总结的关于土地供应节奏、民生保障力度、更新贡献率等问题,已及时反馈至2018年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计划、城市更新计划等,指导年度建设计划的动态调整。

(五)支持了地方标准与政策制定修订

推动了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的转化,评估结论成为提出政策建议、配置政策资源、检验政策成效的重要依据,支持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局部修订、《深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运行管理规则(试行)》、《深圳市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等标准与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