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

项目资料
项目名称: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面积:321平方公里
获奖: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完成时间:2017.1.5~2018.12.10
项目概况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编制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编制人员:李江、缪春胜、邹兵、覃文超、谭艳霞、王旭、王海江、刘伯阳、谢安琪、汪亮、周丽亚、马金辉、徐圣荣、姚康、陈小妹
项目特点
一、项目背景
深圳城中村作为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的价值洼地,一直是城市更新的焦点。市场主导的城中村更新以拆除重建为主,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客观存在开发商跑马圈地、改造成本持续攀升、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不足等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的总体指引下,面对深圳综合营商成本高企、企业外迁与人才流失等挑战,城中村的拆与留,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此背景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政府城中村相关工作部署,为明确中长期城中村发展与保护总体目标、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本次《深圳市城中村总体规划(2018-2025)》编制工作。
二、规划思路
1、规划定位
本规划将作为指导全市城中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留城中村战略部署的专项规划,是落实“不大拆大建”的指示精神,指导各区(含新区,下同)开展更新单元计划制定、土地整备计划制定、棚户区改造计划制定及城中村有机更新工作的重要依据。
2、技术路线
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出发,提出全面推进城中村有机更新的总体目标,引导城中村从大拆大建走向有机更新。规划还提出逐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环境品质、提高住房保障能力、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等具体发展策略。
3、成果构成
本规划成果包括1套文本图集,1个配套政策,1个研究报告,1个数据库,以及4个专题,具体如下:
文本图集:《深圳市城中村总体规划纲要(2018-2020)文本·图集》以及编制说明、解读文件
研究报告:《深圳市城中村总体规划纲要(2018-2020)规划研究报告》
数据库:《深圳市城中村空间信息数据库》
配套政策:《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类城市更新操作规定(试行)》
专题:《深圳市城中村用地调查报告(2018年)》、《城中村研究综述与发展历程分析》、《深圳市城中村分区管理配套政策研究》、《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的城中村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三、主要内容
1、全面厘清城中村现状家底
规划针对城中村面积大、分布广的特点,投入近百人,耗时半年对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彻底解决了家底不清的问题。得出全市城中村用地达321平方公里321平方公里、建有46万栋建筑以及居住着超1200万人口,得出城中村发展利益链条长、影响面广且社会保障作用大等基本结论。
2、重新认识城中村的价值与问题
打破以往对城中村单一的物质空间评价维度,以详实的数据分析,充分发掘论证深圳城中村在平抑成本、平衡职住、提升活力、传承文脉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规划识别了城中村建筑覆盖率过高、安全隐患突出、设施欠账严重、管线覆盖不足等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突出问题。
3、制定城中村发展目标与策略
规划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提出审慎对待城中村大拆大建,全面推进有机更新,合理有序、分期分类开展改造,保护低成本居住空间、活化珍贵文化遗存、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总体目标。
在目标指引下,制定了结构优化、支撑提升、住房保障、历史活化、产业转型、社区发展六方面的发展策略,逐步解决现状突出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合理确定城中村保留规模
目标引领和底线约束相结合,通过协调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棚户区改造等多种存量发展需求,进行高、中、低三种方案模拟,并结合项目改造经济可行性校核,在众多争议和博弈的基础上取得了统一认识,最终确定55平方公里的城中村保留规模。
5、协同开展综合整治分区划定工作
针对分区划定涉及利益巨大且相关群体广泛的特征,通过市、区政府多轮沟通协调以及竭力争取多方力量支持等方式,在多轮博弈中明确了全市统一的分区划定规则。再通过市、区、街道、社区等多级联动,并与村相关利益主体代表进行充分沟通,协同开展了全市综合整治分区划定工作。从分区开始划定到最终定稿,前后耗时达一年半。
6、明确刚弹结合的分区管理要求
刚性方面,明确划入分区的城中村不得进行大拆大建,引导进行以综合整治为主的有机更新。弹性方面,制定了以占补平衡和总规模不减少为前提的年度调整机制,要求年度调整不超10%,规划期内总调整不超30%。
7、建立城中村有机更新实施机制
以消除城中村安全隐患、改善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为前提,提出了鼓励综合整治的扶持政策,明确了城中村综合整治更新从计划、规划到实施的管理程序,构建了政府、市场和股份合作公司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
四、创新特色
1、扭转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导向
规划立足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提出城中村改造从“全面铺开”向“有促有控”、由“拆建为主”向“多措并举”的目标导向转变,并划定综合整治分区,保障实施。
2、创新应用了现状调研新技术
现状调查借助“无人机航摄收集现状数据+数字模型处理+自动生成三维空间模型”的新技术手段,最直观辅助城中村三维浏览,以及用地和建筑数据校核、人车流动特征分析和安全隐患判断,为分区划定和规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持。
3、构建了多元的城中村有机更新实施路径
基于城中村现状基础条件、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分类运用综合治理、增加辅助性公用设施、改变现状建筑功能、允许局部拆建等实施手段,采用多方参与的实施模式,深入解决城中村综合整治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城中村综合整治3.0新模式,为城中村有机更新提供了多元的路径选择。
4、探索了城中村2.5容积率的拆除重建红线
以170个已批规划的城中村拆除重建项目为对象,构建净拆建比与更新单元规模的回归模型。结合密度分区居住用地容积率上限约束,反向推导得出容积率2.5以上的城中村拆除重建项目经济不可行,为城中村综合整治分区划定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
五、实施效果
1、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复,被市民称为“保卫城中村的规划”
上百家媒体对规划进行报道,众多专家纷纷解读,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最终获得了专家、学者和公众的一致认可。
2、分区管控已纳入《更新条例》等立法内容
本规划提出的分区管控要求已纳入《深圳经济特区更新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了分区管控目标的实施。
3、规划成为更新计划及五年规划审批的直接依据
以本规划为依据,各区共完成20个城中村更新计划审批,全部位于综合整治分区范围以外。
本规划已指导《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并将传导至《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十四五”规划》,实现城中村发展的预期管理。
4、指导了城中村有机更新试点开展
在本规划指导下,南头古城、观澜古墟、南澳墟镇、大鹏所城等城中村有机更新项目试点已顺利开展。
5、推动了全市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
在本规划的指导下,截至2019年6月,全市已完成710个城中村的综合整治任务。
城中村由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是深圳面向新的历史时点做出的重大抉择和战略转型,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在全国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作用。